关灯
护眼
    回书院的路上依旧是黄贯在领路,林牧之经过集市的时候又买了几本书。两人都没有说话,林牧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些事情。

    现在在东坡书院做了夫子,这可是大华最高学府,这种天才辈出的地方,真不拿点干货出来,全靠混?!混不了几天!

    一想到这个,林牧之的脑瓜子就嗡嗡直响!

    为什么林牧之那个年代禁止拍穿越回古代的电视剧?不是你拍的电视剧不好看,也不是你拍的太没有含义,而是不够尊重历史,也不够尊重你的祖宗。

    这个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,不仅人吃人,制度也吃人。 一般人都只觉得电视剧拍的好看,却不知道在古代社会究竟残酷到什么程度。

   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那就是科举制度,身为一个天朝人,应该没有人会没听说过这个制度吧?那它究竟残酷到什么样的程度?

    首先它分为童生,这部分人只算做会识文断字,相当于中学毕业。再是秀才,这才免强进了体制,可以说是大学毕业了。最后是举人和贡生,贡生也是举人,只是比举人出类拔萃,在考取举人后,会有一个殿试。前三甲的诞生,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状元、榜眼、探花郎了。

    现在就顺便跟你说一下,这个体制如何吃人?

    大华朝人口过亿,现在就用一亿做基数。

    在古代历史最高的识字比例在百分之五。那么大华朝现在就有五百万识字的人。听上去人不少,是一个庞大的数字。可其中九层以上只是童生,剩下的也就都是秀才了。

    有人肯定要质疑老湿了,小学都没毕业吗?那不还有个举人的身份吗?漏了吗?

    那么就要说一说为什么举人会被称之为举人老爷?举人这个身份,就是读书人的龙门,跃过这道龙门,那么恭喜你!可以出道了!

    大华朝有十道,也就是十个省份,每三年一次秋闱,每道一百个名额,一次一千个,平均每年三百三十三人!那么以三百三十三个举人年产率对五十万秀才的比例,有和没有,有区别吗?

    要在一千五百个秀才里杀出重围,做最出彩的那一个,这中间的困难,去想吧!现在应该知道举人这个身份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了吧?

    还有谁?还有谁?现在敢说回到古代随便混个举人玩玩?

    如果真有这种人,那么老湿就给你讲讲教育体制的不同,就那种填鸭式教育出来的知识,给祖宗们提鞋都不配。如果大华的这种教育模式搬到老湿生活过的那个时代,可以开启一种博士多如狗,院士便地走的模式。

    比如去读大学,就相当于秀才,毕业了,也就相当于刚进体制。以后给你三千一年的年薪,在不犯法的情况下,大学毕业证是终身制的,你读不读大学?

    等你读完大学,有人跟你说:

    “考个研呗!”

    你要不要问一问:

    “考研有啥好处不?”

    好处?!

    为何说举人和秀才的身份是由鱼化龙?考了研,国家给房,给车,给田,一年的年薪过十万,而且你可以选择不工作!

    这下你可以想像有多少人,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里钻。而其所从书本上要汲取多少知识?脑中所存的知识含量有多么庞大了吧!

    孔乙己和范进,也只是这种制度下千千万万个缩影之一。

    所以,你可以说古人封建迷信,但千万不要说祖宗愚昧无知。

    地球是圆的,这他娘的在东汉年代,天朝人就知道了!天圆地方!都他娘的是糊弄百姓的!还记得那个大半夜不睡觉,跑到院子里数星星的孩子吗?对,就是张衡提出概念。

    你所知道的事,古人未必不知道,你所不知道的事,古人也未必不知道!

    这也正是林牧之所犯愁的地方!自己一个文学系毕业的,他该教些啥?他能交些啥?

    干起本行教语文?

    拉倒吧!文学称圣的人有多少?文圣、亚圣、礼圣、书圣、字圣、诗圣等等不一而足!敢称仙的又有几人!才三个!赶巧了,自己书院的院长就算一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