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第1章失长安退霸上

    尚让怎么也没有料到,一个书呆子宰相,竟然懂得用兵,而且还将霸气威猛的齐军打得落花流水,人仰马翻,伏尸遍野二十余里。

    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“撤回长安”!溃败的尚让带领着剩余的残兵败将,一路马不停蹄,直奔长安撤退,一路上惊魂不定,片刻不敢耽搁。

    郑畋见大战告捷,心中信心倍增,讨伐黄巢,将贼军赶出长安城的希望指日可待,于是他立刻发布檄书,诏令全天下藩镇合兵群起拒巢,推翻大齐黄巢政权。

    唐僖宗李儇正逃入成都,诏令不通,诸藩镇以为唐朝廷就此完结,因此大多坐山观望局势发展。

    落井下石,趁火打劫是乱世的法则,河中王重荣一战获胜,本就使得各地藩镇有所动摇,龙尾坡又是大捷,消息一经传出,藩王们立刻看清了眼下自己所需抉择。

    此时当他们收到郑畋檄文后,立刻转变了态度,本已归附于黄巢的一些藩王们,也瞬间决定与黄巢军划清界限,诸镇各怀目的,由开始时的只有几个藩镇响应,随后渐渐的更多藩镇都加入了讨巢行列,争相发兵关中。

    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也纠合夷、夏之兵,会合鄜延节度使李孝昌,结盟讨伐义军;代北监军陈景思率沙陀酋长李友金及萨葛、安庆、吐谷浑诸部入关助阵;奉天镇使齐克俭主动派人与郑畋联系,要求效力;前夏绥节度使诸葛爽本已投降大齐,此时又自河阳奉表降唐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颓废的唐军们群起响应郑畋,不论处于忠诚还是私心,全国特别是中原一带的军阀们纷纷起兵,向长安进发。

    河中首战大捷的王重荣发现,逃跑的皇帝比那个打了胜仗的皇帝,似乎有着更大的号召力。

    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,王重荣获胜之后,为了不让战火再烧到自己的地盘,也可能是为了在“复国中兴”大业中抢个更大的功劳,来弥补自己先前的背叛,他马上同大将王处存建立了联系,并约定互相支援。

    在获得了友军的保证后,河中的军队一路开向帝都,在渭河的北岸驻扎了下来。

    不需多时,各地兵马如同洪水猛兽般的向长安城推进,虽是各自抱着不同的目的,但此时将黄巢齐军赶出长安城,却成了大家共同的一个目标。

    郑畋这个宰相不容半点疏忽,坐镇盩厔,分派着进军渭北、驻守沙苑、进居渭桥、扎营武功,等等的各路人马,对长安形成了围攻之势。

    当河中一战惨败退至同州的朱温,得知了尚让在龙尾坡不但战败而且残唐势力在疯狂的日渐崛起之中,心中焦急不已。

    而他同黄邺的兵马河中一战损失惨重,伤亡不计其数,就连大军的粮草辎重都被王重荣一举抢掠而去,眼下他不但要养精蓄锐,光是要解决十几万人马的吃用都成了问题。

    本以为会得到长安黄巢的供给,可如今唐军将长安城几面围击个水泄不通,连黄巢自身都是难保,如何能给他运送出粮草?

    更让朱温心中憋闷的事情是自己发到长安的一封封书信,至今杳无音信,未见黄巢给予回复,也未作任何指示,情急之下派人去查,才得知书信全被孟楷扣住,而黄巢根本就毫不知情,更不知道朱温此时缺少粮草到了紧要的地步而无法进长安支援自己。

    正处于危急的时刻的朱温,听闻斥候的汇报后,一怒拍案而起,可却无计可施,他一面要处理自己兵马生存的问题,一面担心着长安城所面临的危机,一面还要承受着监军宦官的指手画脚,他烦躁的程度已经是一触即发。

    事情演变成出乎意料的令人压抑,众人更是无计可施,这日中军帐内,朱温与几个部将正在为筹集粮草商议策略,监军的宦官急匆匆的走了进来。

    朱温抬头见是那宦官,想着他毕竟是黄巢派来的监军,怎地都有些办法,哪怕是附近的州镇转运一些粮草,暂时缓解一下大军眼下急需也是好事。

    便急忙道:“大人来的正是时候,一起想想办法,看看我们怎样能够筹集一些粮草,先让大军安然度日,待到伤愈也好前往长安,助皇上一臂之力啊。”

    宦官听闻朱温所言,立刻如同鸡叫般急躁的道:“我来正是要与你商议此事,长安如今我们是去不得了,如今唐军四面八方的进军长安,如若将军这个时候前往长安,正好与唐军碰头,岂不是白白送死。”

    宦官的话不无道理,可此时朱温的心情是何等的焦急,无论黄巢是怎样的暴力残忍,无论他称帝后是怎样的昏庸腐朽,可毕竟是同一个战壕生死与共的兄弟,最主要的问题是,好不容易得来的大齐江山,怎能就这样失之东隅。

    而与此同时,朱温心里对黄巢怨怼更深,如果黄巢登基后听了自己的劝告围剿唐僖宗,削掉藩镇势力,哪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