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一句话,三道政令,让所有官员惊掉下巴。

“什么!陛下真的要开海禁!”

“陛下万万不可。”

“陛下,海禁乃是祖制,您才刚登基如何能违背祖制。”

……

朱载坤的话才出口,就引来一群文官的反对,甚至搬出祖制妄图让自己放弃。

那些没有反对之人,有的被自己的话惊得呆愣原地,有的则皱眉凝思,似乎在犹豫着什么。

看着一众臣子的反应,坐在龙椅的朱载坤,暗自将所有人的表现记在心中。

这幅群情激昂的表现,让朱载坤初步了解了朝中的势力分布。

那些激烈反对的,无不是与海贸易有密切关系之人,这些人多是南方沿海大家族的子弟。

由于大明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物极受海外欢迎,但大明又没有开放足够的海岸市场。

对这些货物有需求的海外商人,便找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商户,试图从他们手中购买大明特产。

那些沿海地区的商户,很快与海外商人达成共识,偷偷将大明货物卖到海外。

生意越做越大,这些人也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
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利益,花费大笔钱培养后代财贿赂官员,将高官也绑在了链条。

就此自而下,用官员、商户、农户编制了一张巨大的走私网络,将东南沿海的百姓和百多名高官聚拢到了一起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。

甚至连徐阶也被这张大网罩住,徐家在松江府几万亩农田中种植的棉花,有一大半都通过这种渠道卖到了海外。

可就在刚刚,才登基不到半天儿的朱载坤,要凭一己之力将这张大网撕开,这当然会受到文官集团的巨大反抗。

官员们叫嚷了一阵,发现坐在龙椅的朱载坤并未将他们的话听进去,喧闹才渐渐平复下来。

就在一片反对之声落下时,一声“陛下英明”忽然在大殿中响起。

众人寻声望去,高拱自人群中走出。

“陛下此举不但可以增加大民税收,还能吸收外邦独特技艺,令我大明更加强盛。”

朝臣的目光渐渐聚焦在高拱身,这其中有怨恨、有憎恶还有羡慕,然而高拱却视之如无物,尤自说着赞同朱载坤开放海禁的话。

“而且陛下此举还能收入大笔海外白银,实乃富国利民良策,臣十分赞同。”

等高拱的一番论述说完,众臣子的目光转向徐阶。

这位大明首辅在文官中的威望无人可及,很多人都在等着他表态。

见众人看向他,徐阶昂首迈步出列,对朱载坤深施一礼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