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在余姚比名声的话,王谢两家可谓难分轩轾。王守仁的才气名声固然很大,但谢迁两次官居一品,登阁拜相,仕途上比王守仁父子都要顺畅不少。可若是比起开枝散叶的本事,王家就只能瞠乎其后,望尘莫及了。

    王守仁便是独子,但总算是如期而至,王华倒没在这方面费过心思。等轮到王守仁自己的时候,子嗣艰难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,直到四十几岁,一直也没能有个一儿半女,王华有鉴于此,做主给他过继了堂弟王守信的儿子,也就是刘同寿碰上的那个王正宪。

    不过,在嘉靖初年,事情突然峰回路转,王守仁的原配诸氏死了,他续弦张氏,结果仅仅过了一年,张氏就给他生了个儿子。

    放在普通人家,这就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了,但放在世家身上,却是个大麻烦,其中的牵扯太多,偌大的家产,还有爵位在,王正宪和他老爹又怎么舍得眼睁睁的看着?

    王守仁在时,他们自然不敢有所动作,不过王守仁离世前那几年,基本都在外征战,最后也是客死异乡,那一年,他的亲生儿子王正聪只有五岁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,觊觎家产的亲戚是强势一方,孤儿寡母自然处于弱势,若不是王守仁的学生故旧太多,让王正宪父子有所顾忌,这俩可怜人说不定会被赶出家门,沦落街头都说不定。

    清官难断家务事,学生再多,终归是外人,这种争家产的事情却也插不上手,最后那对父子还是遂了愿。只不过他们也没高兴多久,还没等到手的爵位捂热乎了,就被朝廷给夺了。

    在王守仁生前的那些政敌的攻击下,心学被定性为了歪理邪说,王家也被多了官爵,成了白衣,王正宪父子算是竹篮打水,只落得了一场空。

    不过,和谢家一样,王家终归是号称千年世家,就算没了官爵,在当地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,当年谢迁被罢免时,在老家混得也很滋润,完全没受到多大影响。

    而且,家丑不外扬,天下心学弟子那么多,知道王家内部纠纷的终究是少数,他们还是认定了余姚王家才是阳明先生的正嗣,而被人接到南京避祸的亲子王正聪,便不为众人所知了。

    听董兴这么一说,刘同寿觉得自己的眼光真是厉害到家了,随便抓了一个替死鬼,居然还能牵扯到这许多道道,这算不算是为阳明先生出了口气呢?

    “王老爷是过继后成的亲,对方是阳明先生的同窗,如今官爵俱在,所以,夫人的做派未免强势了些,王老爷也是一直不敢纳妾,所以这次”

    囧,又碰上一个妻管严,不过和梁叔因爱和愧生畏不一样,王家这边纯粹是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造成的惨剧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,即便董兴不说,刘同寿也能推断出个八九不离十了。王正宪在家中夫纲不振,于是就玩起了地下工作,在外面养了外宅,但很不幸地,这一次他私会小三的时候,偏偏碰上了刘同寿,结果被当成了替死鬼,让柴家人直接给撞破了。

    这事儿的后果显然很严重,风声传出去后,王家肯定要有一场家庭风暴,至于到底执行的是何种家法,那就不为人知了,不管是跪了搓衣板还是挨了揍,反正王老爷是相当愤怒的。他要发泄怨愤,始作俑者的柴家自然是焦头烂额。,

    “除了王家,柴家设卡还得罪了不少人,一个两个的未必敢向柴家叫板,但有了王家带头,这些人却也是推波助澜,再加上柴家平时得罪的那些要不是谢家及时出手,没准儿这一次就将柴家彻底掀翻了。”想到余姚声势浩大的倒柴行动,董兴满眼都是星星。

    “师兄,这都是您事先预计好的吧?”

    开始听说要出家做道士,董兴还有些不乐意,可后来了解过刘同寿的相关事迹后,他却有些迫不及待了,这道观有真仙所在啊!看看吧,师兄轻描淡写的出了一次手,偌大的柴家差点就烟消云散了,这神通、手段,真是太了不起了。

    “嘛,好说,好说了。”刘同寿自己都有些怀疑,难道自己真有神仙保佑,否则只是去骗个人,咋就能引起这种连锁效应呢?看来多拜神还是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“风波平息后,柴家才开始追查?终于是查到了紫阳观头上?”

    “那却不是,追查早就开始了,而且也不是柴家发起的。”董兴摇摇头,解释道:“当日师兄离开龙泉山后,龙溪先生到了场,斥退柴德美后,还对师兄做了评价,他说”